![]()
沈铨Shen Quan(1682-1760)
沈铨,字衡之,号南苹,浙江湖州市德清县新市镇人。少时家贫,随父学扎纸花。二十岁左右,从事绘画,并以此为生。其画远师黄荃画派,近承明代吕纪,工写花卉翎毛,走兽,以精密妍丽见长,也擅长画仕女。创“南苹派”写生画,深受日人推崇,被称为“舶来画家第一”。
在艺术风格上,他的作品设色妍丽,工致精丽,赋色浓艳,极尽构梁之巧。画人物得不传之秘。注重写实,画风谨严工细,造型准确生动。
雍正九年(1731年),应日本天皇之聘,沈铨偕弟子郑培、高钧等东渡日本,历时三年。沈铨归国后,声誉大震,传至京城,朝廷便下旨命沈铨作画上贡,乾隆七年作《花蕊夫人宫词意》受到好评,由此,沈铨及弟子童衡在中国画史上被称为宫廷画家。沈铨晚年寄居于苏州,孜孜不倦地致力于书画艺术之研究。
![]() 《花鸟》四条屏170X45CM 作品介绍:谁家庭院自成春,窗有莓苔案有尘。偏是关心邻舍犬,隔墙犹吠折花人。戊寅春南蘋沈铨写(印:沈铨)
扑面风沙行路难,千年曾蹑五云端。红鞯今敝雕鞍损,不与人骑更好看。戊寅春南蘋沈铨写(印:沈铨)
生来骨相不凡庸,邀伴嬉游太古松。异日立功千里外,也许五等藉荣封。戊寅春南蘋沈铨写(印:沈铨)
妙夺造化 ,戏笔写羊 ,既得其真 ,宛如敕勒川上 ,风吹草低而见之也 。戊寅春南蘋沈铨写(印:沈铨)
收藏于:唐人美术馆 |
![]()
雍正Yong Zheng(1678-1735)
雍正,满族,是清朝第五位皇帝,入关后第三位皇帝。雍正皇帝胤禛是康熙的第四个儿子,康熙晚年为立储之事忧心忡忡,有过多次反复,从而引起了诸皇子之间为争夺皇位二明争暗斗。而在这场皇子角逐战中,只有一个人仿佛置身事外,他就是深藏不露,韬光养晦的胤禛。他经常表现出对皇位漠不关心的样子,而寄情于读书写字,这也为他的书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,成就了他高超的书法造诣。
雍正为皇子时非常善于模仿康熙的笔法,因而颇得父皇的赏识,据《养吉斋余录》记载,胤禛每年都要在近百余成扇上题书,但不落款,以供日后康熙作为御笔之作赏赐近臣,也就是说,未来的雍正皇帝在青年时期曾经充当着父亲的代笔。
雍正是清朝入关以来的第三位皇帝,他登基后大力推行新政,励精图治。雍正生活上深居简出,不事张扬,在朝政上却极为勤勉,据记载,雍正为君十三载,亲手批阅奏折四万余件,日均时间,件件一丝不苟,他为清王朝开辟了一个比较清明的政治环境,从而为此后的乾隆盛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。
雍正皇帝的作品,行笔徐急多变,笔画粗细差距悬殊,富于变化,可谓任情挥洒,神采飞扬,给人以酣畅淋漓之感,表达出他深厚的书法功力。
![]() 《书法》164X56CM 作品介绍:雨乞适新晴,慃然天半清。殷忧舒北阙,栉比望西成。殿阁微风度,階除残暑轻。濡毫思志喜,禾黍竞滋荣。 雨后即事旧作(印:雍正尊亲之宝 圆明主人) 收藏于:唐人美术馆 |
![]()
齐白石 Qi Baishi (1864-1957)
祖籍安徽宿州砀山,生于湖南长沙府湘潭(今湖南湘潭)人。原名纯芝,字渭青,号兰亭。后改名璜,字濒生,号白石、白石山翁、老萍、饿叟、借山吟馆主者、寄萍堂上老人、三百石印富翁。是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,世界文化名人。早年曾为木工,后以卖画为生,五十七岁后定居北京。擅画花鸟、虫鱼、山水、人物,笔墨雄浑滋润,色彩浓艳明快,造型简练生动,意境淳厚朴实。所作鱼虾虫蟹,天趣横生。齐白石书工篆隶,取法于秦汉碑版,行书饶古拙之趣,篆刻自成一家,善写诗文。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、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。代表作有《蛙声十里出山泉》《墨虾》等。著有《白石诗草》《白石老人自述》等。
浓厚的乡土气息,纯朴的农民意识和天真浪漫的童心,富有余味的诗意,是齐白石艺术的内在生命,而那热烈明快的色彩,墨与色的强烈对比,浑朴稚拙的造型和笔法,工与写的极端合成,平正见奇的构成,作为齐白石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视觉形状,相对而言则是齐白石艺术的外在生命。现实的情感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形式,而这形式又强化了情感的表现,两者相互需求、相互生发、相互依存,共同构成了齐白石的艺术生命,即齐白石艺术的总体风格。
![]() 《花鸟》 96X43CM
作品介绍:福并岁朝来 八十五岁白石尚客京华 (印:白石 齐大)
收藏于:唐人美术馆
|
![]()
齐白石 Qi Baishi (1864-1957)
祖籍安徽宿州砀山,生于湖南长沙府湘潭(今湖南湘潭)人。原名纯芝,字渭青,号兰亭。后改名璜,字濒生,号白石、白石山翁、老萍、饿叟、借山吟馆主者、寄萍堂上老人、三百石印富翁。是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,世界文化名人。早年曾为木工,后以卖画为生,五十七岁后定居北京。擅画花鸟、虫鱼、山水、人物,笔墨雄浑滋润,色彩浓艳明快,造型简练生动,意境淳厚朴实。所作鱼虾虫蟹,天趣横生。齐白石书工篆隶,取法于秦汉碑版,行书饶古拙之趣,篆刻自成一家,善写诗文。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、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。代表作有《蛙声十里出山泉》《墨虾》等。著有《白石诗草》《白石老人自述》等。
浓厚的乡土气息,纯朴的农民意识和天真浪漫的童心,富有余味的诗意,是齐白石艺术的内在生命,而那热烈明快的色彩,墨与色的强烈对比,浑朴稚拙的造型和笔法,工与写的极端合成,平正见奇的构成,作为齐白石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视觉形状,相对而言则是齐白石艺术的外在生命。现实的情感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形式,而这形式又强化了情感的表现,两者相互需求、相互生发、相互依存,共同构成了齐白石的艺术生命,即齐白石艺术的总体风格。
![]() 《花鸟》 68X44CM
作品介绍:三百 石印 富翁
收藏于:唐人美术馆
|
![]()
王铎 Wang Duo(1592-1652)
字觉斯,一字觉之,号十樵,孟津(今河南孟津)人。天启二年(1622年)中进士,入翰林院庶吉士,累擢礼部尚书。弘光元年(1664年),王铎为东阁大学士。次年入清,被授予礼部尚书、官弘文院学士,加太子少保,于永历六年(1652年)病逝故里。享年六十一岁,葬于河南巩义洛河边,谥文安。
王铎博学好古,工诗文。画山水宗荆、关,丘壑峻伟,皴擦不多,以晕染作气,傅以淡色,沉沉风蕴,意趣自别。山水花木竹石,皆用书中关纽。间作兰、竹、梅、石,洒然有物外趣。顺治三年(1646年)作《渔舟萧闲图》,收入《历代名贤画粹》;永历五年(1651年)被满洲政府罢官归里,作《兰石图》、《山水卷》,分别收入《新版世界美术全集》。王铎善于画山水和梅兰竹石,山东省济南市博物馆收藏的《雪景竹石图》是王铎为睢阳袁枢精心创作的一幅雪竹作品,他的画主要继承了五代荆浩和关仝的风格,王铎的作品丘壑高峻,气势雄伟。同时他也吸收董源和王维的画法,主要以水墨晕染为主,皴擦不多,略施淡色,山川显得厚实雄伟,生机勃勃。他的山水画景色比较写实,山石的造型方峻,勾皴相间。他的山水画是以元人的笔墨技法画出了宋人味道。王铎的人物画极少见,而且画法比较简略、写意。
王铎书法独具特色,世称『神笔王铎』。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,明末有『南董北王』之称,他书法用笔,出规入矩,张弛有度,却充满流转自如,力道千钧的力量。王铎擅长行草,笔法大气,劲健洒脱,淋漓痛快。王铎一生,独尊羲献,兼习钟繇、颜真卿、米芾等大家,故王铎的书法笔力雄健,长于布白、楷、行、隶、草,无不精妙。
![]()
《书法》137X56CM
作品介绍:绰约新裳子,垂空对客闲。狎鹥遨自水,远磬落青山。兴在厅原外,心飞返照间。祝峰留处江,种药润衰颜。 收藏于:唐人美术馆 |
![]()
傅山 Fu Shan (1607-1684)
初名鼎臣,字青竹,改字青主,又有真山、浊翁、石人等别名。汉族,山西太原人。明诸生,明亡为道士,隐居土室养母。康熙中举鸿博,屡辞不得免,至京,称老病,不试而归。顾炎武极服其志节。于学无所不通,经史之外,兼通先秦诸子,又长于书画医学。著有《霜红龛集》等。一些武侠小说里,傅山被描写为武侠高手。他是著名的学者,哲学、医学、儒学、佛学、诗歌、书法、绘画、金石、武术,考据等无所不通。他被认为是明末清初保持民族气节的典范人物。傅青主与顾炎武、黄宗羲、王夫之、李颙、颜元一起被梁启超称为『清初六大师』。著有《傅青主女科》、《傅青主男科》等传世之作,在当时有『医圣』之名。
傅山本是一个忠厚老实的学问人,淡于名利,勤于读书。他的书法初学赵孟頫、董其昌,几乎可以假乱真。他的《上兰五龙洞场圃记》为崇祯十四年(公元1641)作,与宋人风范毫无二致。宋代文人喜欢用生僻的字眼和典故,傅山也是如此。他学富五车,积学深厚,又颇具个性,加之书法界有了张瑞图、黄道周、王铎和倪元璐等诸名家的影响,傅山的书法更是具有一种奇特的怪味。当然最主要的还是他的人生观和审美观起了决定性作用。他对颜真卿的人品书品推崇备至,简直是五体投地。他写大字喜用颜体,如《集古梅花诗》,就是写小楷也用颜体,如《逍遥游》。邓散木《临池偶得》中说:『傅山的小楷最精,极为古拙,然不多作,一般多以草书应人求索,但他的草书也没有一点尘俗气,外表飘逸内涵倔强,正像他的为人』。他的颜体写的非常好,流传至今的颜体大写楹联和榜书多件,皆端庄遒劲,刚健有力。
傅山在书法艺术理论上是有贡献的。他所提出的『四宁四毋』理论及其精辟,对整个艺术范畴有着普遍意义和深远影响。
![]()
《书法》173X52CM
作品介绍:寒山转苍翠,秋水日潺湲。倚仗柴门外,临风听暮蝉,渡头余落日,墟里上孤烟,复照接舆醉,狂歌五柳前。清老词宗
收藏于:唐人美术馆
|
![]()
黄慎Huang Shen(1687-1770)
生于清康熙十二六年(1687年),幼丧父,以卖画为生,奉养母亲。初随上官周学画,后离家出游,曾多次在扬州卖画。方十八九岁,寄身萧寺,昼为画,夜无所得烛,从佛光明灯下读书。其艺既擅,出游豫章,历吴、越,康熙五十八年(1719年)至扬州鬻画,人争客之。雍正五年(1727年)以母垂老,不欲远离,乃奉居扬州,又三年乃返闽,郑燮赠以诗。乾隆三十三年(一七六八)年八十二,尚作花卉册。慎工草书,法怀素。画人物,多取神仙故事为题材,初学上官周,后用狂草笔法作画。笔姿放纵,气象雄伟,深入古法,亦偶有笔过伤韵者。间作山水、花鸟,得荒率之致。所画多历史人物、佛道、樵夫渔父,早年工细,后参以怀素草书笔法,所作人物用笔粗犷,顿挫转折,纵横排奡,气象雄伟。花鸟笔法洗练,形象概括,画风泼辣;山水境界开阔,注重诗意的表达。
黄慎擅长人物、山水、花鸟,并以人物画最为突出,题材多为神仙佛道和历史人物,也有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形象,多从民间生活取材,不少作品塑造了纤夫、乞丐,流民、渔民等下层人物形象,如《群乞图》取材现实生活,描写灾荒年中,乞丐们流落街头,受人欺凌的悲惨画面,表现出他对人民疾苦的同情。画神仙佛道如《醉民图》,多操大幅,用笔设色,泼辣大胆,于迷离扑朔中见形象神韵。描绘文人生活的有《东坡玩砚图》,用笔迅疾,衣纹顿挫,线条硬折 结,墨公浓淡相间,人物轩昂、富有气势,为其成熟后的代表画风。
![]()
花鸟 132*67
作品介绍:生平作客笑士谣,饥鹤相绝又一阴。花为两堆开东得,苦寒公转绿焦心。 瘿飘(印:黄慎 瘿瓢山人)
收藏于唐人美术馆 |
![]()
曾国藩Zeng Guofan(1811-1872)
汉族,初名子城,字伯涵,号涤生,宗圣曾子七十世孙。中国近代政治家、战略家、理学家、文学家,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。与胡林翼并称曾胡,与李鸿章、左宗棠、张之洞并称“晚清四大名臣”。官至两江总督、直隶总督、武英殿大学士,封一等毅勇侯,谥曰文正。
曾国藩在书法上的突出成就一直为他历史上的重大影响所掩盖。曾国藩对于书法理论的阐述见其《日记》、《家书》及一此文章中。他首先对当时阮元抛出的南北书派论有独到的认识,他既赞成又提出批评,主张南北兼而有之。他对书法的本源,提出乾坤大源之说。从乾道,阳刚美,着力,雄奇,大气,从坤道,阴柔美,不着力,淡远,韵胜,形成了他一个系统的书法理论观。曾国藩一生勤勉于书法创作,走过了一条由泛而专,由继承古典到创新时尚的曲折探索道路。他留下了近130万字的《日记》是中国古代罕见的一部巨型书法作品。他的楷书劲健刚拔,竖起了一面承唐继宋明而刚柔相济的正书旗帜。他的行书劲健遒俊而华美。他的小楷与小行书是整个清代的典范。他应是与同代包世臣、何绍基齐名的大书家。
![]()
书法 133*47
作品介绍:节临欧阳询《九成官醴泉铭 涤生曾国藩书》(印:曾国藩印 涤生)
收藏于:唐人美术馆 |
![]()
改琦Gai Qi(1773-1828)
字伯韫,号香白,又号七芗、玉壶山人、玉壶外史、玉壶仙叟等。回族,先世本西域人,松江(今上海市)人,宗法华喦,喜用兰叶描,仕女衣纹细秀,树石背景简逸,造型纤细,敷色清雅,创立了仕女画新的体格,时人称为“改派”。
工人物,佛像,仕女,笔意秀逸潇洒,其远祖为西域人,于元朝时入居中原,明清两代世居宛平(今属北京),祖父改光宗一度任松江(今属上海)参将,遂入籍于此。改琦善画人物、花竹,尤以仕女画最为著名,数量较多。曾画《红楼梦图咏》50幅,镌版行世,笔下仕女形象柔弱削瘦,别具风格。其花鸟、山水、兰竹等,吸取前人之长,亦有一定造诣。代表作有《张夫人晓窗点黛图》、《元机诗意图》、《仕女别泪忧伤图 》等。能诗词,有《玉壶山房词选》问世。其子改小芗、孙改再芗均能画,画风尚能相似。
![]() 人物 87*41
作品介绍:夏昼倚窗眠,夏蝉复喧喧。醒来观此景,作此画中颜。娇人自忍受,风华绝代传。由来书斋意,深情款款绵。仿明人笔意 辛未冬月改琦(印:改琦)
收藏于:唐人美术馆 |
![]()
刘墉Liu Yong(1719-1804)
字崇如,另有青原。香岩、东武、穆庵、溟华、日观峰道人等字号,清代书画家、政治家。山东省诸城逄戈庄人(今属高密),祖籍山东日照。
清乾隆、嘉庆两朝重臣,官至体仁阁大学士,以奉公守法、清正廉洁、峭直敢谏闻名于世。其书法味厚神藏,有廊庙气度,是清代最有名的帖学大家,作书喜用浓墨,故世人又称其“浓墨宰相”。
![]()
书法126*50
作品介绍:瘦竹幽花,自饶佳致。岩云潭月,足粲清思。翰仙书法甚妙,对为顷刻碑,即以此作十七帖何如。袁名世与屠松庐书。嘉庆七年南至前四日 刘墉(印:刘墉印信 石庵)
收藏于:唐人美术馆
|
![]()
乾隆Qian Long(1711-1799)
清高宗爱新觉罗·弘历,清朝第六位皇帝,入关后的第四位皇帝。年号“乾隆”,寓意“天道昌隆”。二十五岁登基,在位六十年,禅位后又任三年零四个月太上皇,实际行使国家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,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,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。
从他的书法作品中可以发现,书学起步仍是康熙时流行的宫廷书法,后在承学各家中选定赵孟頫丰圆肥润的书法。从存世的乾隆书迹看,他的字字体稍长,楷书中多有行书的笔意,行书中又往往夹杂着草书的韵味,点画圆润均匀,结体婉转流畅,缺少变化和韵味,并无明显的成就,这或许体现出一代天子的气度,评者称其“虽有承平之象,终少雄武之风”。
![]() 书法 160*63
作品介绍:年年清跸傍,秋巡,那值东风入座新,一笑拘墟宁谓是,阶前粲者岂非春。丙子仲秋御题(印:乾隆御笔)
收藏于:唐人美术馆
|
![]()
郑板桥(1693-1765)
原名郑燮,字克柔,号理庵,又号板桥,人称板桥先生,江苏兴化人,祖籍苏州。康熙秀才,雍正十年举人,乾隆元年进士。一生主要客居扬州,以卖画为生。“扬州八怪”之一。中进士后曾历官河南范县、潍县县令,有恵政。以请赈饥民忤大吏,乞疾归。其诗、书、画均旷世独立,世称“三绝”,擅画兰、竹、石、松、菊等物,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,成就最为突出。他的诗清新脱俗,朴实泼辣。
自谓画竹多于纸窗粉壁见日光月影的映射怪取得。曾题道:吾之竹清俗雅脱乎,书法有行款,竹更要行款,书法有浓淡,竹更要有浓淡,书法有疏密,竹更要有疏密。他擅写竹,更将款题于竹石间,以竹之“介于石,坚多节”来表达自我孤高的情操。
![]() 书法 155*70
作品介绍:南朝官纸女儿肤,玉版云英锦不如。乞与此翁原不称,他年留待子瞻书。於翁年学长兄 板桥郑燮(印:七品官耳)
收藏于:唐人美术馆 |